
印度研究霹雳-15残骸几个月配资炒股利息,终于有了结果,中国军工这次是真的让印度人开了眼界。
众所周知,在5月的印巴空战后,印度在旁遮普邦田野里“捡到”一枚未爆的中国霹雳-15E(PL-15E)空空导弹残骸,举国沸腾。
负责武器研发的 DRDO 赶紧把残骸拉回去研究,没几天就拍着胸脯宣布,要把上面的先进技术扒下来装到自家国产空空导弹上,还特意点了三个宝贝: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、先进火箭推进燃料和抗干扰能力。印度媒体更是吹得没边,说这是 “自卡吉尔战争以来最有价值的国防发现”,甚至放话要靠这半枚残骸让国产导弹性能翻倍、射程翻番,直接追上欧美顶级水平。
展开剩余81%可说白了,这热闹看得越欢,越暴露印度军工根本没搞懂现代高端武器的门道 —— 他们以为拆了外壳就能抄到精髓,压根不知道真正的技术壁垒藏在材料、算法和工艺的深水区里。先不说别的,就看印度晒出来的残骸照片,所谓的 “完整残骸” 其实就剩个弹体后段,也就是燃料舱烧完剩下的空壳子,属于保密级别最低的结构件。霹雳 - 15 作为中国主力超视距导弹,自毁程序成功率比 99% 还高,就算空中没炸,坠地撞击的瞬间也会跟着战斗部一起自爆,把关键部件全毁了。印度捡到的这半截,早就没了雷达导引头、控制单元和发动机,里面的高能燃料也烧得干干净净,真正值钱的核心部件连影子都见不着。
更别说他们心心念念的那三大技术了,每一个都是印度军工的 “死穴”。先说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,这玩意儿的核心是氮化镓材料做的 T/R 组件,印度虽然喊着自己搞出了氮化镓雷达,但实际上 65% 的电解铝产能都得靠中国技术设计,连提炼镓的本事都是中国氧化铝技术教的。而且他们的雷达还得靠以色列给非核心模块,天线阵面上全是暴露集成度不足的 “针状天线”,很容易出电磁干扰,更别提跟霹雳 - 15 比了。印度自己的阿斯特拉导弹搞了三十多年,原来一直用俄罗斯导引头,直到 2022 年才试射国产版本,连机械扫描导引头都没玩明白,现在想靠个空壳子搞 AESA导引头,纯属异想天开。
再看先进火箭推进燃料,印度现在的阿斯特拉 Mk1 导弹全靠加粗弹体、多装燃料才凑出 110 公里射程,实战中连 80 公里都打不到,推进剂能量密度比霹雳 - 15E 差远了。可燃料配方这东西,就算把完整的推进剂放他们面前,没有长期的材料试验和工艺积累也搞不明白,更别说印度拿到的只是烧剩的壳体。至于抗干扰能力,霹雳 - 15E 用的多频段跳频技术,得靠加密数据链和数字处理器支撑,印度连自家雷达的信号处理算法都搞不定,经常出现假目标,根本没法玩这套复杂的电子对抗技术。
更有意思的是,印度捡到的还是 2015 年产的外贸老型号,中国出口武器早就有 “脱敏处理” 的规矩,核心算法、发动机设计这些关键信息早就做了技术降级,跟解放军自用的新版本差着代差。就算真让他们拿到完整的外贸弹,导引头里的芯片、软件固件这些核心玩意儿,也不是拆开测绘就能复制的。就像印度之前仿苏联萨姆 3 搞阿卡什导弹,搞了三十年才勉强服役,结果一出来就落后了;跟俄罗斯合搞布拉莫斯导弹三十年,国产化率才 75%,逆向工程的本事本来就不行。
DRDO 自己的研发记录更是没法看,“北极星” 直升机搞了二十年,交付后天天坠机还不承认设计缺陷;“光辉” 战斗机折腾半辈子,性能还不如别国淘汰机型。现在靠着半截空壳子就想一步登天,说白了就是急病乱投医。他们甚至还拉来美法日以等国专家一起研究,可这些国家心里门儿清,没核心部件和产业链支撑,再多人看也没用。
其实明眼人都清楚,印度这场 “技术逆袭” 的狂欢,本质上是对自身军工短板的焦虑宣泄。现代武器从来不是拆零件拼出来的,得有完整的材料体系、精密的制造工艺和强大的软件能力托底,这些恰恰是印度最缺的。中国现在都已经列装霹雳 - 17 这种更远射程的导弹了,印度还在琢磨十年前的外贸老型号残骸,就算真能仿出点东西,等造出来也早就落后了。所以说,印度捡的根本不是什么 “宝”,而是块暴露自己技术短板的 “试金石”,这场热闹过后,该面对的军工困境还是一个都少不了。
发布于:安徽省锦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